一说到“炒青”,不少人脑子里可能就冒出“快炒、翠绿、锅气”这些词。但说实话,这东西看似简单,要做得真正好吃,门道可不少。很多人在家做,要么是颜色发暗,要么是口感软塌,有时候甚至带着一股子“生青气”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今天就跟大家聊聊,这炒青到底怎么样,以及怎么才能炒出那股子让人食欲大开的“火候味”。
很多人觉得炒青就是把青菜往锅里一扔,大火一煽就得了。其实不然,选菜是第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。不是所有青菜都适合“炒青”这个做法,尤其是那些叶片比较薄、水分又足的绿叶菜,比如上海青、小油菜,稍微炒过头就容易出水,口感立刻就差了。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叶肉厚实、茎部带点脆感的菜,像是我们常说的“芥兰”或者“菜心”,它们就算火候稍微没那么精准,也能保持一定的口感。当然,如果你非要用上海青,那就得对火候和时间有更极致的把握才行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老菜”,那种纤维感比较重、叶子也有点发硬的,如果火候不够,那炒出来就是“硬邦邦”,简直嚼不动。所以,挑菜的时候,不仅要看品种,还得看它是不是够“嫩”。新鲜、应季的菜,本身水分和纤维的比例就比较协调,炒出来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。
我记得有一次,在外地吃到一种叫“西芹”的炒青,当时挺纳闷,西芹不都是用来凉拌或者西式烹饪的吗?但人家就是用大火快炒,加了点蒜末和酱油,口感脆甜,一点都不输给国内的绿叶菜,这倒是给我打开了新思路:其实很多菜,只要掌握了火候和调味,都可以尝试“炒青”的做法,关键在于食材本身的质地能不能承受住高温的“炙烤”。
说到炒青,离不开一个词——“锅气”。这玩意儿说白了,就是食材在极短时间内,经过高温的油和空气的交替作用,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焦香和复合的香味。要达到这个效果,火候和油温的掌控就至关重要了。
很多人觉得油温越高越好,把锅烧得冒烟才下菜。这其实是有点误区的。油温过高,菜一下锅就容易焦,还没炒熟就先“黑脸”了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,先将锅烧热,然后下油,让油温达到一个“微冒烟”但还没到“烈火烹油”的状态。这个时候的油温,既能保证快速锁住菜的水分,又能让菜在短时间内受热均匀。
下菜的顺序也有讲究。如果是茎叶一起的,可以先下茎部,炒到微微变软,再下叶子。这样可以保证茎部和叶部受热的均匀程度。而且,炒青讲究的就是“快”,动作一定要迅速,来回翻炒,让每一片菜叶都能均匀沾到热油和锅气。如果锅里菜太多,一次性下太多,锅温就会骤降,反而容易让菜“煮”而不是“炒”,出来的效果自然就软塌塌的了。
有一次,我尝试在家用我家那个老式煤气灶(现在很多新式灶台火力没那么猛),想炒出饭店那种效果。结果,把油烧得冒烟了,下菜进去,噼里啪啦响,但炒出来菜叶子有点发焦,茎部还没熟透,而且颜色也不够翠绿。后来总结经验,火力可以,但油温得控制一下,不能完全靠“冒烟”来判断,得结合经验,看油的流动状态。另外,锅的材质也很重要,铸铁锅导热快,蓄热好,确实比一般的炒锅更容易炒出“锅气”。
很多人觉得炒青就是要加很多调料,什么蚝油、酱油、醋、糖……恨不得把调料瓶都搬上去。其实,好的炒青,它的调味应该是锦上添花,而不是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。最经典的炒青,在我看来,就是蒜蓉炒青。
为什么是蒜蓉?因为蒜在高温下爆炒,会产生一种辛香,这种辛香能极大地提升青菜的鲜味,而且不会喧宾夺主。具体的做法是,先用温油将蒜末煸炒出香味,注意是煸炒,不是爆炒,要把蒜的香味充分激发出来。然后,在蒜香味出来的时候,快速下入青菜,翻炒几下,加入一点点盐,如果喜欢,也可以加几滴生抽或者蚝油提鲜,但真的就几滴,不能多,否则味道就“重”了。
我见过有些人喜欢在炒青里加点醋,说是提鲜。这个做法我个人不太推崇,除非是炒一些味道比较重的蔬菜,比如像菠菜这种,加一点点醋可以中和草酸,让口感更好。但对于大部分清淡的绿叶菜,加醋反而会破坏它本身的那种清甜和微苦的韵味。还有的人喜欢加糖,我理解是为了提鲜,但同样,如果食材本身够好,这点提鲜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,而且容易让菜失去清爽感。
有一次,在一家很小的街边馆子,老板就是很老实地炒了盘青菜,就放了点菜油、蒜末、盐。但那味道,简直了!青菜本身那种鲜甜,加上蒜的香味,还有一股淡淡的焦香,清淡却又无比好吃。后来跟老板聊,他说的就是“简单的调料,才能吃出菜的原味”。这句话我一直记着,也用在我自己的厨房里。
关于炒青,最常遇到的问题大概就是“出水”和“颜色发黄”了。出水的原因,前面也说了,要么是菜本身水分太多,要么是火候不够,导致菜在锅里“煮”了,本身的水分被逼出来。解决办法就是,第一,选对菜;第二,锅要够热,油温要够,下锅速度要快,翻炒要勤。
至于颜色发黄,这通常是因为叶绿素在高温下被破坏了,或者是因为烹饪时间太长。很多绿叶菜,叶绿素对温度很敏感。一旦超过一定温度或者时间,就会发生褐变,颜色就变黄了。所以,看到菜叶子稍微变软,就要赶紧出锅了。有时候,即使是同一批菜,有些老叶子或者筋膜比较多的部分,也容易先变黄。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炒的过程中,对不同部位的受热情况有所判断,灵活调整翻炒的力度和顺序。
我记得有一次,家里长辈过来,看到我炒青,非要我说说“秘诀”。我说其实就是火候,她说她家灶头火力不行,炒出来颜色就不好看。我当时就想,是不是可以试试“焯水”的方法?就是先把菜在滚水里过一下,捞出来,沥干水分,然后再炒。理论上这样可以缩短炒的时间,也更容易保持翠绿。结果试了一下,菜确实绿了,但是!口感就没那么脆了,有点“面”的感觉,锅气也少了好多。所以,焯水这个方法,我觉得对于追求口感和锅气的炒青来说,不是最佳选择,除非真的火力受限,或者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风味。
另外,关于“油”的选择,也有人问。用什么油炒青好?我一般还是偏爱用一些味道比较清淡的植物油,比如花生油、菜籽油。橄榄油也不错,但如果是初榨橄榄油,加热后味道可能会有点重,影响青菜的清香。所以,选择那种味道纯粹、烟点比较高的油,会更合适。
总的来说,炒青怎么样,这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,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变量:菜的种类、新鲜度、烹饪的火候、油温、调味,甚至还有锅具和灶具。但我觉得,最核心的还是那几点:选对菜,掌握好火候和油温,用最简单的调味品来衬托食材本身的味道。多做几次,多观察,多体会,慢慢地你就会找到那个属于你的“最佳炒青”状态。
网上那些“五秒炒青”、“一分钟搞定”的视频,看看就好,别太当真。真正的美味,有时候需要一点耐心,一点对食材的尊重,还有一点点实操中的“感觉”。你说是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