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苏宁环球为什么不涨?”这个问题,估计不少投资者,尤其是当年追随苏宁电器一路走来的朋友,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。毕竟,曾经的零售巨头,那个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家电连锁,如今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,确实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失望。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?我这些年也算是亲身经历了一些零售行业的潮起潮落,也接触过不少做这个行业的同行,今天就来随便聊聊自己的看法,算是个人的观察和一些不成熟的判断吧。
说实话,当我们回顾苏宁的高光时刻,那大概是2000年前后,甚至更早一些。那时候,国人对于家电的消费需求正处于一个爆炸式增长的阶段。老百姓手里有了点钱,电视、冰箱、洗衣机是家庭的“三大件”,谁家添置了这些,那可真是大事。苏宁凭借其早期的高效门店扩张、供应链管理以及相对专业的服务,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红利。你去逛苏宁,那种琳琅满目、体验感十足的购物环境,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消费象征。
然而,时代在变。电商的崛起,尤其是淘宝、京东的出现,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零售格局。我记得当年我们公司还采购过一批办公设备,当时还在纠结是去实体店还是在网上买,最后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了线上,价格、便利性上都有优势。这种趋势蔓延到家电领域,尤其是年轻人,他们更习惯于线上比价、下单。苏宁作为一家以线下门店为基础的零售商,首当其冲就受到了冲击。而且,不止苏宁,国美等一众传统家电零售巨头,也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。
更何况,这些年零售行业的竞争可以说是“内卷”到极致。线上除了淘宝、京东,还有拼多多这样的低价搅局者;线下则有大卖场、折扣店,甚至社区生鲜店都在争夺消费者的钱包。在这种环境下,单一的品类优势很难再支撑起一家巨头的增长,需要的是更广泛、更深度的业务布局,或者说,是找到新的增长点。
苏宁自己当然也看到了这些变化。从“苏宁电器”更名为“苏宁易购”,本身就代表了向线上转型、拥抱互联网的决心。而且,他们也确实在努力。比如,大力发展物流,建设自己的仓储和配送体系,这在当年是相当不容易的,对标的就是当时亚马逊的模式。还尝试了各种 O2O 模式,线上线下融合,希望打通流量入口。
我也接触过一些在苏宁工作的朋友,他们跟我聊起过内部的转型困难。一方面,传统的线下门店运营模式根深蒂固,要改变员工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需要时间;另一方面,线上电商的竞争太激烈了,烧钱补贴、流量争夺,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创新能力。而且,苏宁的转型也不仅仅局限于电器,他们还尝试进入了母婴、超市、汽车等多个领域,搞起了“全场景零售”的概念。
在一些公开场合,我也听到过关于苏宁尝试构建“智慧零售生态”的说法。这本意是好的,希望通过大数据、科技来赋能零售,提升效率,创造新的价值。比如,通过会员数据分析,精准推送商品,或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、人才、资金,以及业务整合的难度,都非常大。很多时候,一个成功的线上平台,它的基因和管理体系,跟一个成功的线下零售巨头,是截然不同的。
说到苏宁环球,就不得不提它旗下的房地产业务。在零售业面临转型困境的同时,房地产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香饽饽,尤其是在中国。很多零售企业,包括苏宁,都通过多元化投资,尤其是在房地产上的布局,来寻求新的增长点,甚至是为了支撑主业的运转。房地产带来的现金流和利润,确实可以缓解零售业务的压力。
然而,房地产的周期性波动,以及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,使得这条“退路”也变得不那么稳当了。而且,将资金过多地投入到重资产的房地产开发和持有上,势必会影响到零售主业的再投资能力,比如在供应链、技术升级、用户体验方面的投入。这两条腿走路,如果不能做到平衡,很容易顾此失彼。
我记得几年前,行业内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:是做轻资产的科技公司,还是重资产的实业公司?苏宁在这其中,似乎一直在两者之间摇摆。当零售主业遇到瓶颈,而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进入调整期,这种双重压力就很容易显现出来。当一家公司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转,比如偿还债务、支付员工工资、更新设备,这时候如果资本市场的信心不足,股价自然难以表现。
近些年,我们看到苏宁在战略上进行了一些调整,比如剥离一些非核心资产,聚焦核心零售业务。但这个过程中,市场的信心如何恢复,如何让投资者重新相信它的增长潜力,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尤其是在零售行业,消费者习惯、技术迭代都太快了,稍有不慎,就会被市场抛弃。
我观察到,很多零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,往往会遇到一个瓶颈:如何真正将线上线下的数据打通,并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策略。不是简单地把商品放到网上卖,也不是门店里放个二维码,而是要真正实现用户画像、精准营销、供应链优化等深层次的数字化。这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。
对于苏宁环球而言,要让股价“涨”起来,我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在这些方面找到突破口。是能够重新构建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售生态?还是能够通过有效的资产重组,优化资本结构,释放价值?这些问题,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,需要持续的战略定力、精细化的运营管理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市场对你未来前景的认可。
说到底,股价的涨跌,很多时候是市场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的预期。当预期不明朗,或者这种预期持续被证伪时,股价自然会承压。苏宁作为一个曾经的行业标杆,它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,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。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,或者曾经的参与者,或许可以理解其中的不易,但也要看到,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,不进则退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