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们要审视公司治理?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空话

财经资讯 (1) 14小时前

为什么我们要审视公司治理?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空话_https://m.apzhendong.com_财经资讯_第1张

不少人谈到公司治理,第一反应可能是“合规、上市、大公司才需要”。我倒觉得,这就像问“为什么要有发动机?”——它不是给谁“特别”准备的,而是让整个机器能正常运转、跑得更稳的基石。尤其是咱们这些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,很多时候吃过亏、踩过坑,回头再看,很多根源都在治理上,或者说,在治理上的缺失。

那些让你睡不着的夜晚,往往源于治理的模糊地带

我记得刚开始接手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时候,大家都很拼,老板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用,员工也铆足了劲往前冲。那时候,效率好像挺高的,大家目标也明确。但问题是,一旦遇到点复杂情况,比如股东之间意见不合,或者几个关键项目同时出了岔子,内部的矛盾就一下子显现出来了。决策链条不清晰,谁说了算?责任不明确,出了问题谁来担?这些看似枝节的问题,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我们遇到过一个情况,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,合伙人之间因为早期利益分配和未来战略方向产生了分歧。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、大家当初都认同的决策机制,小问题演变成了大争执,最后影响了公司正常运营,甚至有人被“逼走”了。事后复盘,如果当初在公司章程里,或者股东协议里,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流程、退出机制有个清晰的约定,可能就不会闹到那个地步。这就是为什么实行公司治理,它不是为了好看,而是为了让你在关键时刻有章可循,避免被内部的混乱拖垮。

再往深了说,公司的治理结构,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它能否吸引外部资源,比如投资。投资人不是傻子,他们看一个公司,不光看项目前景,更要看这个公司能不能持续、稳定地创造价值。而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,就是他们判断公司“能不能被好好管理”、“会不会因为内耗而衰败”的重要依据。没有好的治理,再好的项目也可能因为“没人管好”而夭折。

透明度:让“猜谜游戏”变成“公开竞赛”

还有一点,我觉得非常关键,就是透明度。很多时候,公司的决策过程,尤其是涉及到资金使用、重大合同签署这些,在小公司里可能就是老板一句话,或者几个核心层内部拍板。这带来一个问题:其他员工,甚至其他股东,对公司的真实状况、关键决策的依据,可能是一无所知的。久而久之,大家就会产生不信任,猜测、谣言满天飞,严重影响团队士气和凝聚力。

我曾经在一个公司待过,老板非常有能力,但对财务和流程管控非常随意。账目有时候都对不上,给供应商的钱,给员工的奖金,都像是“随心所欲”。虽然公司业务做得还可以,但内部的怨气却很重。大家不知道钱都花在哪儿了,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能拿到“额外”的提成,而另一些人却被“严格”控制。这种不透明,就是对为什么实行公司治理的最好的反驳,因为它直接损害了公司的内生动力。

后来,我们引入了一些基础的治理实践,比如建立月度财务报告制度,向员工公开公司的经营状况(当然,不是所有细节,但核心指标和经营方向是公开的),还有定期的全员大会,让大家有机会提问和表达意见。这种改变,虽然初期需要一点时间和精力去推行,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。大家心里有数了,知道公司在往哪个方向走,也更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。透明度,就是信任的开始。

问责制:让“谁该负责”不再是哲学命题

提到治理,绕不开“问责”。这也不是一句简单的“谁犯错谁承担”。在我看来,一个好的治理体系,首先要明确“谁”对“什么”负责。是董事会?是CEO?是某个部门负责人?还是某个项目经理?没有清晰的职责划分,出了问题,大家就互相推诿,或者干脆“不吱声”,希望问题自己过去。这种“和稀泥”式的管理,最耗费公司元气。

我见过一些项目失败,原因很复杂,有市场变化、有执行偏差、也有团队配合问题。但最让人头疼的是,事后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谁的责任。老板可能觉得是执行团队没做好,执行团队可能觉得是决策失误,决策者又觉得是市场没给机会。结果就是,大家都不吸取教训,下次同样的错误还会犯。

这就是为什么实行公司治理,因为它建立了一套问责的机制。这套机制不是为了“罚款”,而是为了“学习”和“改进”。通过明确的KPI、定期的绩效评估、还有事后的复盘机制,把责任具体化。当责任明确了,大家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更加谨慎,也更懂得如何规避风险。一个健康的问责制,能让公司从错误中成长,而不是被错误所埋葬。

董事会/顾问委员会:不仅仅是“摆设”

很多中小企业,可能还没有正式的董事会,但即便如此,也会有一个由创始人、核心高管,或者一些外部顾问组成的“决策小组”或“顾问委员会”。我一直觉得,这个机构的价值,关键在于它是否真的能起到“制衡”和“指导”的作用,而不是单纯的“橡皮图章”或者“茶话会”。

记得有一次,我们公司的一个重要投资项目,创始人非常看好,觉得是“翻身仗”。但是,在一次顾问会议上,几位有经验的顾问从市场、技术、财务等多个角度提出了非常尖锐的质疑,指出了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。创始人当时可能不太高兴,觉得大家“拖后腿”。但经过几轮讨论,特别是当一位顾问用详实的市场调研数据论证了风险的可能性后,创始人最终决定放缓投资节奏,重新评估。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,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、敢于说真话的外部声音,对于避免公司犯下战略性错误有多么重要。

这就是为什么实行公司治理,它强调的是权力制衡和专业判断的引入。即使是小公司,也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非执行董事或独立顾问的角色,来确保决策过程的审慎和客观。这不仅仅是形式,更是一种对风险的内在管理。

风险管理:在“不确定性”中寻找“确定性”

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,变化太快了。市场需求在变,技术迭代在变,政策法规也在变。在这种不确定性极高的环境中,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。而公司治理,恰恰是风险管理最有效的载体。

很多人把风险管理理解成“买保险”或者“制定安全规程”。当然这些是,但更深层次的,它是一种将风险纳入公司战略和日常运营的思维方式。比如,我们的供应链是否过于集中?我们的核心技术是否容易被替代?我们的资金链是否足够健康,能经受住周期性波动?这些问题,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来系统性地回答和管理。

我经历过一个例子,一家公司因为过度依赖某个大客户,一旦这个客户出了问题,整个公司就陷入了危机。这背后,就是缺乏客户多元化的风险管理,而这种管理,本应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。为什么实行公司治理,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能够主动识别、评估、控制和应对各类风险的体系,让公司能在风浪中更稳健地前行。

文化建设:从“规矩”到“自觉”

最后,我想说,治理不仅仅是制度、流程和权力结构。更深层次的,它是一种企业文化。当公司的治理是“被动执行”时,它很容易被绕过或者架空。但当公司治理成为一种“自觉”的文化,每个人都认同并践行时,它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。

这就好比开车,遵守交通规则,不只是怕罚款,更是一种对生命和他人的尊重,是一种融入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。公司的治理也是如此,当“诚信”、“透明”、“责任”、“公平”这些成为深入人心的企业价值观,并且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时,那么,为什么实行公司治理这个问题,就已经有了最根本的答案。

我们现在都在努力探索,如何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将这些好的治理原则融入到企业基因里。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调整,但正如我前面说的,它是让企业能够持续、健康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。所以,与其问“为什么要治理”,不如问“我们该如何把治理做得更好”,让它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,而不是绊脚石。

相关推荐

鱼加票念什么?别再纠结“鱼”字了,关键在这儿!

鱼加票念什么?别再纠结“鱼”字了,关键在这儿!

“鱼加票念什么?”这个问题,我听过太多次了,尤其是在一些初接触这个领域的朋友嘴里。很多人一上来就纠结那个“鱼”字,觉得名 ...

· 40分钟前
证券报纸哪个好:实操经验谈

证券报纸哪个好:实操经验谈

“证券报纸哪个好”,这个问题,说实话,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。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随便一搜铺天盖地的“推荐”,看得人 ...

· 7小时前
上海黄金多少一克:不止数字,更是万千心思的衡量

上海黄金多少一克:不止数字,更是万千心思的衡量

“上海黄金多少一克?”这问题看似简单,但背后牵扯的,远不止一个数字。我做这行久了,总觉得问这话的人,心里都有点说不清道 ...

· 20小时前
雄安新区是什么?一个过来人的看法

雄安新区是什么?一个过来人的看法

说到雄安新区是什么,我总觉得很多人其实没太搞明白,或者说,理解得过于表面化了。不少人一听,就觉得是个“新城”,一个规划 ...

· 1天前
什么叫炒房?别被名词忽悠了,都是生意

什么叫炒房?别被名词忽悠了,都是生意

“炒房”这两个字,听着就有点儿江湖气,好像藏着什么秘不传人的绝招。其实啊,说白了,就是把钱投到房子里,指望着它能涨价, ...

· 1天前